大二結的社區營造進行式——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

 

●二結穀倉:台灣農業發展縮影

台灣因為氣候溫暖,雨量充沛,水稻一年最多可三收,清朝時期大量移民來到台灣開墾,水利事業的建設,讓台灣稻米產量迅速成長,早在二百多年前,台灣米糧便已外銷到中國。

 

★日據時期蘭陽平原是北台灣糧倉

明治28年(1895),日本殖民統治台灣,採『工業日本,農業台灣』的策略,引進農業改良技術,讓台灣米變得更好吃,產量也更多,以利輸出到母國日本。蘭陽平原是台灣北部糧倉之一,為了集中運輸儲存稻穀之需,日據時期,宜蘭境內有十座穀倉,二結穀倉是其中之一,為了出貨方便,位於二結火車站旁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日本政府實施「糧食總收購總配給」的措施,農業倉庫成為各地區的米糧控制中心,私人碾米廠因無生存空間而消失。光復後,國民政府將農業倉庫撥給各鄉鎮市區農會使用,建立公糧委託倉儲制度,二結穀倉亦為其中之一。

 

★以農養工政策,導致農村老化凋敝

國民政府於43年開始,實施五期的『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』。

二結穀倉在大環境的變遷下,因稻米產量萎縮而無法正常運作,日久之後,機器設備也因老舊而不堪使用,民國68年規劃興建新的二結穀倉,民國72年落成啟用,舊穀倉正式走入歷史。

 

●二結人的大稻埕

二結穀倉新設之際,同時租下旁邊一塊約兩百坪的土地,以水泥鋪面,供農民曬稻穀,俗稱為『組合埕』。加上大正13年(1924),宜蘭線鐵路全線通車,二結車站成為五結鄉鐵路以東、蘭陽溪南岸地區,菜貨的集散中心與轉運站,直到公路運輸興起後才沒落......

 

★民國87年二結穀倉指定為縣定古蹟

二結穀倉的土地屬於鐵路局,建築物屬五結鄉農會,劃設為古蹟保存區後,管理單位為宜蘭縣文化局,分別於88、89二年,委託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進行『史蹟調查研究與古蹟修復計畫』,90年委託劉殿明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復計畫,修復完成後,採委外經營(OTOperate-Transfer),於100年初交由大二結文化基金會經營管理,年底正式開館,揭牌營運。

 

★讓古蹟建築說稻農文化的故事

二結穀倉自啟用迄停用後,經過多次修繕、增建與改建,有些建築物部分已經毀壞,目前所見非原始景觀。基於穀倉歷史背景在空間上的意義,設定以『稻農文化』為整個園區的主題,讓古蹟建築自己說故事,除了保留二個倉槽作為實境展示之用,其餘八個倉槽分別規劃與稻米相關之主題展示,頂樓屋架陳列農具,戶外空間則展示大型傳統農機具。

 

●林奠鴻:大二結文教促進會催生者

45年次的林奠鴻,出生在雙結路35號(二結老街),父母親分別在二結、四結紙廠工作,從有記憶開始,王公廟就是生活的重心,廟埕上做戲熱鬧,賣江湖、喝玲瑯[1]放電影,好比現在的社區活動中心,但是更開放。

[1]喝玲瑯(huah-lin-long),早期的沿街叫賣者為銷售商品,常手搖鈴鼓,沿街叫賣,這樣的動作就稱為「喝玲瑯」。

 

 ★舊廟保存議題催生促進會

因著機緣,在王公廟新廟動土奠基的活動中,參與企畫組的工作,積極、負責的態度,讓廟方邀請他擔任委員。拆舊廟建新廟,這是一般人的理解,林奠鴻卻生出舊廟應該保存的想法,他也體認到自己孤掌難鳴,於是開始尋求支持,先從身邊的人開始影響、說服。

林奠鴻、簡楊同、陳松根等人為主的工作小組,催生了大二結文教促進會,可以說是大二結地區發展的轉捩點,也讓林奠鴻從此走上社造的不歸路。

 

★無藥可救的社造癌

因為興趣廣泛,吸收知識相當快,經常讓人誤以為他是某領域的專業者,優秀的表現,讓他在飼料廠一路升職,後來被網羅當股東,擔任總經理,有事業基礎,林奠鴻得以用更多時間參與社區,投入之深,被身邊的人戲稱他得了『社造癌』。

 

●大二結的社造之路

俗稱的大二結,包含了五結鄉的二結、三興、鎮安三個村,地理位置臨蘭陽溪南岸,恰好在縣內兩大主要城市——宜蘭市與羅東鎮——之間,有鐵路經過,台九省道亦貫穿其中,聯外交通便捷,又位於市郊,吸引大量外來人口移入,人口總數約有六千多人。

林奠鴻是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第一屆理事長,繼之接任二結庄生活文化館九人推動小組執行長,同時也是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理事長......

 

★大二結成為社造觀摩樣版

與公部門保持良好關係,積極參與相關活動,爭取公部門經費;和專業團隊「搏感情」,吸取專業知識,培養社區的自主能力;與機構、學校、廟宇結合,充分運用其空間與人力資源;藉媒體報導傳達訊息或理念,同時鼓舞居民士氣;發行社區報或建置社區網站,讓人進一步認識社區,並作為社區公共議題討論的平台……

林奠鴻認為社區要活就要動,透過活動辦理讓社區居民參與,從參與中了解社區營造的真正意義,是最有效的方法,而活動構想可從日常生活中找創意,讓大家一起討論......

 

★理想的種子落地,需要時間發芽

大二結文化商圈是希望透過創意設計,協助社區內的一些商家或工藝據點轉型,形成商圈,帶動地方發展,是發展社區產業的濫觴,雖然沒有成功,不過,廟邊柑仔店、陳阿土古厝、玩紙工坊,反倒因為迥異於商業化的邏輯,走出另一條路。

 

●廟邊柑仔店:博感情的好所在

『其實,這裡之前是純住家,並沒有開過柑仔店!』48年次的楊寶蓮,帶著樂觀開朗的笑,介紹這間古樸的『柑仔店』。

楊寶蓮是鎮安社區的環保志工,因為是外地嫁來的媳婦,認識的人並不多,看到別的社區都有讀書會,經常辦活動,讓她很響往,樂見促進會的出現,在籌備期間便開始參與,後來負責《二結庄》社區報的編務工作,做了三、四年,也參與過社區日曆的計畫,蔡志文還擔任過促進會第三屆的理事長。

 ★為社區老少創造像柑仔店的空間

有感於要建新廟,在廟方的宣傳運作下,遊覽車載來一車又一車的香客,廟埕空間不再讓人感到舒適、自在,老人家無處可去,既然如此,那就把老家整理成可以讓老人家聊天、聚會,小孩嬉鬧遊玩的地方吧!就像傳統庄頭裡的柑仔店,於是『廟邊柑仔店』開張了。

前後花了二年整理......整修後的空間盡量維持建築的原貌......

 ★期待充滿愛的庇護商店

他們計畫在退休後,利用這個空間來帶社區裡弱勢的小孩,可以做課業輔導,也可以是庇護商店,總之,就是一份期待和無私的愛!

 

陳阿土古厝:用文物說故事的社區博物館

陳阿土在二結有五十幾間房子,其中這間古厝已有八十幾年的歷史,門前的埕佈滿回憶,是許多二結人的兒時樂園。當古厝無人住,而促進會的幹部頻頻招手之際,陳阿土的孫子陳錫聰徵得家族同意,92年時以文建會新點子計畫進行整修,以做公益的心情,將空間開放出來。

 

★讓文物在真實的生活空間展示

古厝成為一間小型社區博物館,主要的經營者是陳錫聰的太太薛淑瑞。

 

★樂在志工生活,陪伴老人成長

97年,促進會執行關懷據點計畫,租了一處空間讓老人聚會活動,計畫結束後,她不忍心見老人家頓失生活重心,便將古厝旁的自家空屋整理出來,讓老人家維持每週一次,一人一菜的聚會,人數最多時有卅幾位,後來一些六十多歲的人去工作,現在來的都是七、八十歲的阿媽。

 

★阿嬤們的週三盛宴

 

●玩紙工坊:只做有二結味的手工紙

興中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二結廠,其前身係日據時代創立的二結紙廠,與糖廠同為大二結地區邁向現代工業化的指標,員工人數曾多達數千人,是重要的地方產業,許多家庭賴以維生,在二結人的集體生活記憶中佔了相當的比重。

 ★緣起拓印化冬符

民國86年,大二結文教促進會參加在宜蘭舉辦的「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」,以王公廟珍藏的「化冬符」[2]為靈感,設計了木刻版拓印DIY活動......隔年,長春棉紙基金會在羅東國中舉辦「紙藝創作展覽」......

民國88年,促進會協助台北樹火紙博物館,在中興紙廠舉辦「1999國劇紙藝創作營」......民國90年,獲得政府永續就業工程及興中紙廠的大力協助,以紙廠提供的紙漿原料與技術,正式進入手抄紙研發與製作階段。

 [2]『冬』是農作物的收成季,宜蘭地區的水稻一年二收,有上冬(夏)、下冬(冬),廟方會在稻子收割後向農家勸募,稱為『化冬』,並回贈平安符,故此符又稱『化冬符』。

 

艾婕音指導以本地植物提煉紙漿

民國93年,美國紙藝術家艾婕音女士進駐二結推廣紙藝與研習,她指導社區志工與多元就業計畫人員,採集本地植物提煉紙漿,將手工紙帶入一個新的里程碑......

 

★行動派志工組織,就是愛玩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97年,玩紙工坊租下二結穀倉對面的11號倉庫,房租、水電等開銷,都從志工基金支應,而基金來源就是工坊販售產品、DIY體驗活動的收入,因為工作人員都是志工,所賺的錢全部歸公,這些年下來,積沙成塔,也累積了數十萬的金額......

 

●社造進行式@大二結

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;二結穀倉能夠保留並再生利用,民間力量的積蓄也不是一天、二天的事。大二結這群人把他們對鄉土十分的愛,用三分雞婆加上七分理想,還有比常人多幾分的堅持,交雜融合,擴大成為一股潮流。

若說二結穀倉是台灣農業的縮影,大二結的社造歷程,也是台灣社造的縮影;稻米的故事,讓古蹟建築來說,大二結的故事,現在還在進行中……



 

摘選自:「家‧遮是博物館」─ 大二結的社區營造進行式——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

作 者:黃淑瑩

出 版: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

*版權所有,如需轉貼請標明來源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