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珍珠稻草博物館

 

★當社區與藝術家邂逅

  珍珠社區歷年來與不少藝術家合作過,除了高錫麟的稻草畫,還有黃建達的稻草紙漿面具、彩繪草垺、美術老師吳高明的創意掃把、徐景婷的大鳥巢、蕭永明的水鏡與稻草椅子、蘭陽技術學院王珩的空間設計,以及邱憲章的稻草博物館展示規劃設計。

李後進表示,與藝術家合作的經驗都很正面,藝術家提供的點子,工藝師雖然未必百分之百能做出來,但是開啟一個新的領域,帶動他們成長。

 

●林秋女:從家庭主婦到素人藝術家

林秋女是個典型的素人藝術家,來到社區後,才開始學雕刻、彩繪,做稻草畫、面具、風箏,發現自己對立體的東西較有興趣,各種生活用品都透過她的巧手一一成形。

每樣產品都有她研發的創新編法在裡面,她不愛做重複的東西,她認為每件手作都是獨一無二的,再做相同的就會失去成就感。

 

●林昌諒:大難不死的傳奇工藝師

51年次的林昌諒,年輕時年薪就超過百萬,某天工作時從七樓高的竹架上摔下來,大難不死,第二天還鐵齒繼續上工,傷勢經過四、五年轉為沈痾,終於迫使他倒下,醫生宣告他會癱瘓,因為不想拖累家人,一口氣吃下28天份的安眠藥,沒想到睡了一天一夜,不僅沒死,醒來竟然可以走路了。休養了好幾年,因專業背景符合社區需要而被進用,便一直做到現在。

林昌諒初期也嘗試過草編、畫風箏,最後在稻草畫找到一片天空,一天可以做十幾幅,但他並不會藏私,認為能夠把別人教得比自己出色是一件好事,也會配合活動邀請去各地教授稻草畫。

 

●社區一家

  社區工藝師林秋女表示,以前她都待在家裡,現在認識社區很多人,有活動都會參與;當了廿幾年鄰長的莊進添,主要負責環境維護,他說這是自己的社區,多打拼一點是應該的;擅長稻草編織的游焱婷,就住在附近,她覺得在社區工作,大家就像兄弟姊妹一般,互相包容、學習。

100年年底,在例行的工作會議上,剛從國外進修歸來的總幹事李後進,還不忘帶禮物回來給大家,他買的每一條圍巾花色都不同,有特地針對那人的特質挑顏色,也有直接選擇對方喜歡的顏色,如此細膩的心思,難怪每一條圍巾展開時,都伴隨著讚嘆聲,不少人感動地說著:『總幹事好用心!』

 

 

●李後進:為珍珠社區創造價值

李後進當初參與社造,單純因為在這裡土生土長,希望能將所學回饋地方,沒想到,一頭栽入,社造最終竟成了他的職業。

在夫人溫慧智眼中,老公是一個很難得的人,當年家中有負債,經濟狀況並不好,他為了自己的理想,用全職的方式投入無給職的理事長一職,也沒有想從中獲得利益。

李後進在佛光大學社會所的論文題目是『全球化下的宜蘭社區在地營造——以珍珠社區為例』,不難理解他對社區營造的用心,以及對珍珠發展寄予的厚望。在他眼中,社區是一個願景的組織,所作所為,應該是在實現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價值觀,對他而言,創造價值比賺錢重要。溫慧智還特地位社區寫了『珍珠之戀』、『珍珠戀歌』二首歌,為社區做宣傳。


摘選自:「家‧遮是博物館」─冬山河畔的珍珠——珍珠稻草博物館

 

 

 

作 者:黃淑瑩

 

 

出 版: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

 

*版權所有,如需轉貼請標明來源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