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第二週)

工讀筆記1

林可青-再次參予了開會,並學習開會時的會議記錄該怎麼打,跟第一次打

     的會議記錄比起來,總覺得有點像一篇會議的紀錄了,第一次打的

     紀錄,感覺比較像是心得。

 

劉盈昀-進入第二週,已經熟悉大部份的工作程序。這週除了處理一些行政

     作業外,仍舊每週追蹤「文化部地方文化館網站」的館舍PO文;另

     外,本週還參與了「協力平台發展計畫工作計畫書」的審查會,會

     後整理了會議紀錄,雖然不會被採用,但能夠紀錄下這場會議的內

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珊瑚法界博物館

 

●『豆腐興』的珊瑚情緣

 

『這是珊瑚,我要雕刻~~』二歲的小昕,一手拿著長條狀的積木,一手拿著棒狀的玩具,這樣說著。問他阿公是誰?他會答說:『是賴伯伯(ㄅㄟㄅㄟ)~~』,也就是珊瑚法界博物館賴榮興館長,他37年次,出身壯圍農家,家中有五男四女九個小孩,十四、五歲時,舉家搬到南方澳,做豆腐營生。

 

★黃金變黃豆

賴榮興的父親年輕時跟人合夥去花蓮淘金,後來發現是個美麗的錯誤,連一塊黃金也沒撿到,索性將剩下的錢全部買黃豆帶回家,父親為了處理這麼多黃豆,決定去學做豆腐,於是,賴榮興跟著父親賣起豆腐來,直到現在,南方澳人還是都稱他叫『豆腐興』。

 

因為家境困苦,小學只讀了四年,但是不服輸的個性,讓賴榮興抱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理,在服兵役時,看到一位名人勉勵兒子的文章,其中說到『那怕你是清道夫,也要做個傑出的清道夫』,這個精神激勵了他,讓他期許自己,一定要比別人更認真、更打拼。賴榮興表示,這就是他人生的鋩角。

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第一週)

工讀筆記1

林可青-剛錄取這個工作時,並不太了解工作的實質內容,懵懵懂懂的只

     知道說要做影片,跟創作出文創商品,宣傳在地的文化特色,第

     一天上班,就參與了頭城鎮史館的策略會議,聆聽到很多學者的

     意見,讓自己得到了不少的收穫。

 

劉盈昀-剛進入這個環境時什麼都不懂,但是經過這一兩個禮拜也算是漸

     漸瞭解工作的內容了。近一次接觸是到頭城鎮史館的策略會議,

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販賣希望的社區——白米木屐館

 

●李政吉:見證木屐產業興衰的老師傅

 較早的人,一年愛買二雙木屐!』年逾八旬的木屐師傅李政吉說。

大家都熟悉農曆過年要穿新衣、新鞋,不過,從老師傅口中聽到的是,以前的人一年要買二雙新木屐,因為七月份普渡時,照規矩是要先洗好澡,換上新衣新鞋,才去拜拜。只是,社會步入現代化後,這樣的習俗跟木屐一樣,逐漸被忽略、淡忘了。

李政吉,20年次,冬山人,16歲創業當老闆,開了一間木屐工廠,位置在現在冬山消防隊對面。他並不會做木屐,但是請來的師傅,經常100雙做壞掉15雙,他不堪損失,為了找出原因,遂自己動手開始刣木屐。

 

★盛產江某樹,白米成木屐巢

未乾燥過的木料,稱為生料,李政吉指出,做木屐最好的木材是江某樹,他形容濕的江某材,韌到好像水蛭乾,跟其他木材比較起來,生的時候較脆,乾掉之後則會變硬、變輕,且毛細孔多,穿起來較舒服。三面環山的白米因為盛產江某樹,成為木屐的重要供應地,而有『木屐巢』的封號。

 宜蘭曾經有多達36間的木屐工廠,但是後來因為木材來源漸少,加上塑膠鞋出現,木屐被取而代之。

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光與愛的生命共同體——八甲休閒漁場

 

 ●黃玉明:養殖界的拼命十三郎

黃玉明,41年次,出生員山鄉雙連埤的九芎林,16歲到台北討生活,繼之到屏東枋寮當鋸木工人,18歲回到家鄉,種水果、養魚為生,民國78年將養殖事業移到尚德村,取名八甲魚場,常有人誤以為魚場有八甲大,其實魚場的面積是2.2公頃,因為位在八甲路上而得名。

黃玉明認為窮困是『事實』,但不是『應該』,他吃別人沒吃過的苦,要求自己比別人用心,別人不願做的事他攬下來做,讓人喜歡跟他共事,老闆也欣賞,任何環境他都要走在最前頭,在群體中,則要當最好的那一個。

 

★從金魚王、香魚達人到首創本土魚子醬

抱著這樣的態度,黃玉明成為養殖業中的名人,養金魚被稱為金魚王45歲那年,他首創在平地養香魚,一年收成二季,香魚帶卵,產量又高,被封為香魚達人;近幾年投入養鱘龍魚,研發製作高經濟價值的魚子醬,也是台灣頭一人......

 

★在希望中迎接陽光的人生態度

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大二結的社區營造進行式——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

 

●二結穀倉:台灣農業發展縮影

台灣因為氣候溫暖,雨量充沛,水稻一年最多可三收,清朝時期大量移民來到台灣開墾,水利事業的建設,讓台灣稻米產量迅速成長,早在二百多年前,台灣米糧便已外銷到中國。

 

★日據時期蘭陽平原是北台灣糧倉

明治28年(1895),日本殖民統治台灣,採『工業日本,農業台灣』的策略,引進農業改良技術,讓台灣米變得更好吃,產量也更多,以利輸出到母國日本。蘭陽平原是台灣北部糧倉之一,為了集中運輸儲存稻穀之需,日據時期,宜蘭境內有十座穀倉,二結穀倉是其中之一,為了出貨方便,位於二結火車站旁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日本政府實施「糧食總收購總配給」的措施,農業倉庫成為各地區的米糧控制中心,私人碾米廠因無生存空間而消失。光復後,國民政府將農業倉庫撥給各鄉鎮市區農會使用,建立公糧委託倉儲制度,二結穀倉亦為其中之一。

 

★以農養工政策,導致農村老化凋敝

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宜蘭人的夢中之島——龜山島漁村文化館

 

●龜山島:夢中的祖靈之島

宜蘭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,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叫《龜山島》,詩中一段內容如下:

龜山島

蘭陽的孩子在外鄉的日子

多夢是他失眠的原因

他夢見濁水溪[1]

他夢見颱風波蜜拉、貝絲

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A3宣傳dm-0528修正ok   

 

線上報名表:https://docs.google.com/forms/d/13UIs01oHOASmFl-bbvWDhZPDMiZvzFb9MGtnOCbGiYI/viewform

若需要紙本報名表請聯絡9359748程秘書 9907755#163張秘書

或寫信索取e-mail:ilan.museums@gmail.com


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