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剛鐵工廠文物館-2

 

●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創立緣起

  走過42個年頭的三剛要結束營業,42年次的廖大慶(廖心賀之子),雖然感到不捨,但心中並無特別強烈的感受。直到珊瑚法界博物館的賴榮興館長,因為投入南方澳的文史調查工作,到處蒐集文物,他告訴廖大慶,說三剛的門拆掉時他要去收,他頓時覺得心裡被刺了一下——為什麼是別人來收藏三剛的東西呢?當下便決定要將工廠完整保留下來。

  廖大慶最後還是回到南方澳,失業蟄伏家中三年。他自嘲因為紙便宜,遂開始學書法,藉此轉換自己鬱悶的心情,每天在南方澳閒晃,也開啟他進行地方文史工作的機緣。

  廖大慶根本沒想過這間舊工廠還可以做什麼,純粹只因為對三剛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,給予最大幫助的則是廖大慶的兒子,他主動表示可以把母親幫他跟的會標下來,圓滿了三剛跟廖家三代的情義。

 

●廖大慶:營造沙漠中的幸福綠洲

廖大慶夫婦花了半年的時間整理工廠,於民國9388日父親節三剛鐵工廠文物館正式開放供外界參觀。他曾經努力想爭取公部門的經費補助,但得到的回應是說這間工廠與地方無連結,不予補助,他索性放棄這個念頭,不再求人。

他們陸續嘗試懷舊的鐵盒工人便當、海燕窩、小藝品,或者在外面看見覺得不錯的小東西,夫婦倆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,因為這攸關存亡。

開館迄今,廖大慶領悟到,雖然目前館內的情形不符公部門的期待,但是卻是真實的常民文化,與生活有很深的連結。他們用拼命的態度,積極設法維持營運,他比喻就像沙漠中的綠洲,平時看來乾旱荒蕪,但是只要有一陣雨水,就能快速發展,生命力瞬間爆發,缺水時,則又再度沈潛。反之,若慣於接受補助的澆灌,就像是盆栽一樣,水源不足時就枯掉了。他認為有多少錢,就做多少事,習慣就好,何況,有些事不是有錢就能做得出來的。

『我這裡是雜貨店,我老婆在樓下拼經濟,讓我在樓上搞文化』雙魚座的廖大慶愛調侃自己是爛魚一條,陪他走過人生低潮的書法,成了他自得其樂與交朋友的最佳工具,廖大慶一紙『幸福』,迄今已送出二千多幅,95年,天下雜誌舉辦微笑之鄉票選活動,蘇澳鎮榮獲最具幸福感的地方第一名,經調查後發現,大部分的投票者是因為去了三剛,心有所感地投下這一票。近來,廖大慶開始以南方澳的題材創作歌詞,和宜蘭在地歌手謝國源合作,三剛的故事、豆腐岬、南方澳名產等等,都成為一首首的歌謠,傳唱南方澳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
 

●南方澳是一座博物館

這間館和別人不一樣,別人的博物館在房子裡,我們的博物館是在房子外面!』廖大慶如是說。確實,南方澳的討海文化,累積無數人的智慧與血汗,南方澳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;走進三剛,只是起點,走出三剛,才是認識南方澳的開始。


摘選自:「家‧遮是博物館」─南方澳是一座博物館——三剛鐵工廠文物館

 

 

作 者:黃淑瑩

 

 

出 版: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

 

*版權所有,如需轉貼請標明來源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