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宜蘭人的夢中之島——龜山島漁村文化館

 

●龜山島:夢中的祖靈之島

宜蘭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,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叫《龜山島》,詩中一段內容如下:

龜山島

蘭陽的孩子在外鄉的日子

多夢是他失眠的原因

他夢見濁水溪[1]

他夢見颱風波蜜拉、貝絲

他夢見你,龜山島

[1] 蘭陽溪之舊稱,因台灣各處太多相同之溪名,於民國46年改稱蘭陽溪。

龜山島上的住民,習慣自稱是住在『龜山頂』(台語)的龜山人,集體遷村搬到頭城大溪後,也一樣愛作夢,有耆老說他夢見在島上工作、捉飛烏(飛魚)的情景;37年次的黃聰福,總是夢見跟母親睡在一起的那張床;33年次的陳金章,經常夢到在島上的家,那間有著松羅(檜木)大門的房子;35年次的陳泰山,作夢都會回到島上,腳踩在一顆一顆的石頭上,每顆的形狀都清清楚楚。

不同的人,不同的夢境,但地點都在龜山島。

 

●歸來吧!龜山

龜山島位在宜蘭外海,面積約2.9平方公里,是一座火山島。據耆老口述,大約在清道光元年(1821),一艘載滿貨品從福建要前往雞籠(基隆)的船,因航向偏差來到龜山島,意外發現此地漁獲豐足,適合營生,遂在返鄉之後,攜家帶眷來到島上定居,這七戶人家就是島上最早的住民。

★三次落空,漁港夢碎

昭和13年(1938年),官方和民間籌資開漁港,因遇上戰爭,物資缺乏,用石塊完成一條航道的雛形,沒幾年就淤積廢棄;民國38年,漁港工程發包,包商竟倒閉而作罷;民國56年,政府投資興建漁港,於58年7月竣工啟用,只使用一個多月,就因為颱風毀損,十多艘漁船被困在航道裡。

66年集體遷村,返鄉路斷

民國63年,里民大會時,當時的縣長李鳳鳴提議通過了集體遷村的計畫,龜山人集資在大溪買了二千多坪土地,自己蓋房子,政府提供每戶15萬元的銀行貸款,分15年償還,利息並無優惠。民國66年,106戶,六百多位龜山人遷住新建的「仁澤新村」,同年,國防部宣布將龜山島列為軍事管制區,就此阻斷了龜山人的返鄉之路。

83年首次返鄉,景物全非

民國83年,全國文藝季在宜蘭舉辦,以『歸來吧!龜山』為主題,提供60個名額給龜山人登島,當初遷居是不得已,許多人抱著若住不習慣要再回來的念頭,想不到再一次腳踏自己的故鄉,已過十餘年,也才知道聚落房舍都被軍方拆掉,傷心落淚之餘,『佔我土地還斬掉根』的憤恨不平,讓龜山人迄今難以釋懷。

★爭取復名龜山里

89年5月24日當天,全部龜山人的漁船都不出海,乘坐兩輛遊覽車去頭城鎮民代表會抗議,幾經波折,終於在援用特殊情形的解釋下通過,並於90年7月1日正式復名為龜山里,當時共有189戶。

 

陳三興、陳福壽:龜山島的國父跟總統

39年次的黃聰福十幾歲開始捕魚,當時都是用手力拉網,雙手都因用力過度而伸不開,全身疼痛。民國50年代,二位龜山人陳三興跟陳福壽,去南方澳看到「牽越仔」的漁船,回來後找了十幾個人合夥,嘗試改裝一艘船,雖然當時技術還不好,但卻是龜山島漁業的轉捩點,黃貴興指出,到他這一代是「牽越仔」改良第四代,儀器已經很厲害,他充滿敬佩地說,應該叫這兩位前輩為龜山島的國父跟總統,因為他們改變了龜山人的生活。

 

●龜山島民的漁村文化

龜山島社區目前仍有96﹪以上的人以漁業為生,跟台灣其他漁村相比,以青壯年居多,堪稱是目前台灣漁村中的異數。

 

615日恩主公誕辰最熱鬧

農曆9月9日到3月23日,屬於冬天的漁汛......。農曆3月23日(媽祖生)到6月15日,這段期間季風風浪大,為免漁船受損,龜山人會把漁船『寄架』在南方澳,即漁船上岸停放,回來島上捕飛魚。也因此,龜山島上的拱蘭宮雖主祀媽祖,但是廟會慶典卻以6月15日的恩主公誕辰最為熱鬧......

 

★披繒捕捉誘光性魚類

農曆6月15日到9月9日,以披繒為主,屬於焚寄網的漁撈方式,夜間利用燈火來捕捉誘光性的魚類。

 

★牽罟需要淺水巡視

因龜山島牽罟需要在北岸較沒有礁石,北岸農曆3月到9月沒東北風是牽罟最佳時節。29年次的黃陳裕表示,因為龜山島北邊有大石頭,網放下去會卡住,所以在拉網上岸時,要有人在水底注意,把石頭卡住的網解開,不然網會拉破掉,不僅魚跑光光,還要損失漁網。

 

★抽籤決定牽罟順序

 

★婦女搭船要送金炮燭

蔣金明表示,龜山島上的婦女,跟別處相比有一項美德,因為往往有漁民收穫不好時去問神明,乩童『牽拖東、牽拖西』,怪罪說是因為有婦女月經來時坐過船,影響收穫,島上的婦女為不落人口實,在生理期間絕不搭船,而且衍生出一項習俗,婦女只要有搭船,回程時一定會準備『金炮燭』(刈金、鞭炮、蠟燭)送給船主,以示感謝並祝福他們豐收。

 

●紅水杉、臭油桶

 『紅水衫、臭油桶』是台灣本島民眾對龜山人的印象。        

早期龜山島上物資匱乏,衣服多用美援麵粉袋製作,為增加耐穿性,會用薯榔染色。薯榔是台灣山麓至低海拔山區常見的植物,其多年生塊莖是最佳的紅褐色染料,除了染衣物之外,因為富含單寧酸及膠質,染色之後能加強纖維韌性,所以在尼龍繩還未出現的時代,漁民也用薯榔染漁網、繩索,防止海水腐蝕纖維,使其更耐用。『紅水衫』就是指用薯榔染色的衣服。

 因為早期動力漁船用的是YAKITAMA引擎(燒頭式內燃機),使用的燃料為柴油,俗稱臭油,南方澳漁民因為當地有加油站,漁船可直接加油,龜山島的漁民則需買柴油備用,柴油用完,200公秉的桶子洗淨後,切成對半,可以拿來當容器,也成為龜山人的一項特色。

 龜山島漁民身上穿的衣褲總是要縫縫補補,一穿再穿,黃貴興回憶說他一件褲子就補了20幾層。對龜人來說,『紅水衫、臭油桶』象徵的是島民堅毅刻苦耐勞之精神

 

●龜山夜市

 早期,以菸酒、藥品和泡茶用的茶壺為主,大約民國76年左右,他們便自行集結船隻,載這些商品去彭佳嶼附近,招呼台灣漁民販售,開始了生意往來,民國77年進一步到龜山島海域交易。

 據龜山島漁民所述,當時中國來的漁船一次就有二百多艘,加上台灣這邊的漁船,總共有四百多艘漁船,夜晚龜山海域一片燈火通明,被戲稱為龜山夜市......

 

●龜山島歲月

龜山島上除了沒有漁港,也沒有蚊子和小偷,大家夜不閉戶,蔣金明有感而發地表示,島上生活雖然辛苦,但沒有壓力,比較現在的生活,實在過得太緊張。

 

★稀飯配粗鹽,魚露當珍饈

黃聰福指出,龜山島漁民因為技術設備較差,魚獲量不多,魚要賣掉好換米跟其他民生物資,龜山島人捕魚為生,但自己卻沒魚可吃。

 ......黃陳裕回想她剛結婚時,他先生當「海腳」,一年賺不到800元,必須到處借米吃,最多借了一百多杯米,賺錢後才分好幾次還人家。

 

★蔬菜年夜飯,平時吃不到

 

★龜尿坑終年不乾

龜山島上有一處淡水水源,島民鑿了一口井儲水,稱為龜尿坑井仔頭,全島600人喝的都是這口井的水,水終年不會乾。另一處稱做為井仔頭(冷泉),井仔頭離聚落較近,則作為婦女洗衣服跟洗滌物品之用及傳遞八卦之場所......

 

★端午節龜尾潭划龍舟

每年農曆五月端午節,龜山人會在靠近聚落的龜尾潭划龍舟;農曆九月小孩子會放風箏,但大人會罵,因為漁民忌諱,怕風箏引風來;當地俗諺說『十月風吹落屎礐』.......

 

●龜山人的大客廳:龜山島漁村文化館

 龜山島上有人嫁女兒,全村都會送喜餅,直到現在還是一樣。黃聰福回憶道,民國50年波密拉颱風來襲,島上房屋全毀,結果大家互相幫忙輪流蓋,你的蓋好換蓋他的,他的蓋好換蓋另一間,十幾天後,每戶人家都有房子可住。這種患難與共、互助合作的感情,讓龜山島社區就像是一個大家庭。

 

★消失中的龜山島文化

目前從龜山島遷出的人,八十歲以上的耆老僅剩六、七位,老成凋零,讓龜山人怕他們的文化會消失,於是社區開會獲致共識,要成立龜山島漁村文化館,收集文物、老照片、漁具,可以提供學術研究,也希望捕漁技術可以傳承。

文化館在94年4月1日開館。館內展示的物品大都是居民捐贈,不然就是自己動手做,因為當年遷村時,沒有預期軍方會將龜山島劃為軍事管制區,島上的東西沒有悉數帶出,而軍方要拆除房舍也沒告知,以致在島上使用的文物留存的並不多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★文物來自社區居民捐贈

 

●林再生:模型屋重現島上建築風貌

38年次的林再生,當年是龜山島遷村委員中最年輕的一位,於民國70年擔任第一屆社區理事會理事長。

他表示島上的房子,屋頂最早是用茅草蓋的,後來才有紙板厝,較有錢的人,房子的造型會較有變化,有一戶人家的房子就蓋成八角厝。

他花了五、六個月的時間做模型,把記憶中在島上看過的房子形式做出來,拱蘭宮模型也是他做的,他強調模型保留了建築體原貌,但是像裝飾性的花堵、花籃,屋脊的龍鳳,礙於技術上沒辦法處理,只能簡略帶過。

 

●陳連興:紙箱裡的素人雕刻家

 60年次的陳連興,在龜山島出生。

他從民國91年左右開始拿雕刻刀,那時是『海腳』比較有時間,利用颱風天休息的時間,將漂流木打磨,修掉腐爛的地方,做造型奇木,雕刻的題材是想到什麼就刻什麼,先去想像圖形再下刀,所以身邊常見的竹筍、魚、菜頭都刻過......

民國96年之後,陳連興自己整船當老闆,比較沒有時間,沒有再動刀,因簡英俊里長鼓勵他,這些雕刻作品在家只有自己看,放在文化館比較多人看,他認為反正社區是自己的,便捐贈給文化館。

 

●簡英俊:永遠的里長伯

 

★勤學上進,熱心服務

★宜蘭歷時最久的老人營養午餐

龜山社區的老人營養午餐,從89年1月1日開始,到目前為止是宜蘭縣社區中做得最久的,就因為有簡英俊不計代價的付出,才能維持至今。

 

●被遺忘的龜山島人

 

昔日有句俗諺『台灣行透透,單單龜山猶未到』,道盡龜山島的神秘感與吸引力。民國89年,龜山島解禁,開放觀光,大家都有機會登島,但是龜山人在島上發生過的一切,卻因人事全非而鮮少受到注意,許多人甚至不知道島上曾經有過住民;對龜山人來說,龜山島是他們的根,也是未來的希望,畢竟,觀光發展跟出海捕魚相比,前者顯然佔優勢,只是,龜山人想回到島上營生的想法,還有許多難關跟考驗要面對。

無論結果如何,龜山人都會這麼說——這座島永遠是我們的!

 

 

 



摘選自:「家‧遮是博物館」─ 宜蘭人的夢中之島——龜山島漁村文化館

作 者:黃淑瑩

出 版: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

* 版權所有,如需轉貼請標明來源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博物館家族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